上岸第一剑,先斩“穿衣自由”
你永远不知道第一批为了融入职场的00后,可以在网上做多少攻略。
结果没想到,却从穿搭开始,就被网红博主忽悠瘸。
(资料图)
随着考公考编热的卷起,最近小红书上也催生出了一大波“科妹风”穿搭博主。
个个号称在机关工作,攻略点开一看,不是蝴蝶结雪纺衬衫配包臀裙,就是度假风印花小长裙。
大高根儿再那么一踩,妥妥一韩剧里的金秘书。
国产剧里类似人设更多,比如《欢乐颂3》中的国企员工方芷衡。
穿着件黑色深V连衣裙,在单位自由穿梭。
看多了这样的形象,你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:
好像上了岸就可以悠哉悠哉地坐办公室,狠过一把精英瘾。
类似的小红书热帖,还有“国企小姨”
直到有一天,第一批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走入公务员、事业编或国企面试的考场:
才发现,现场原来是这样的——
公务员面试,via@弱水三千
这样的:
事业编面试,via@坚定走向胜利
以及这样的:
银行面试,via@不火坨坨
就像水消失在水中,某种程度上,“职场穿搭”就是职场的精神外化,而上岸法则的第一条:
请牢记,你必须从衣着上,就让自己恰如其分地隐匿在同志里。
稳重稳重再稳重,“合格,又不至于出格”才是一个科妹最好的归宿。
反之,无论你过于精致浮夸,还是朴实无华,都将因为和周遭格格不入而犯忌。
后果只有一个:“谢谢惠顾,走好了您。”
via@小白
这是第一批被面试穿搭上了一课的年轻人。
他们在栽过跟头后,学会了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、换上一身帅气正装;
学会了用双脚去适应一双新买的黑色皮鞋,卸掉刚做了没几天的甲片。
尽管,有时成功有时失败。
面试社死,“突然觉得脚指头很放松”via@晚睡不起
但总地来说,适应了这套规则的男男女女,消失在了考场里。
他们走入体制内、走进国企央企办公室、走到银行柜台,成为了光荣的上岸人士。
几年以后,他们将在一个和你相约逛街的下午,绕过花花绿绿、鲜艳繁杂的都市丽人区,径直走进一家国产品牌服装店。
并下意识地寻找起清一色的衬衫、工装裤、黑色皮鞋。
尽管你跟后头看了半天,也愣是没看出来,她试穿的每条裤子和裤子之间,有任何的区别。
差不多就这画风,via@茂名三线小城市
“你不懂,我们单位都这么穿”,她笑了笑,不以为意。
和这些人不同,第二批领略到职场着装威力的年轻人,追求的不是“不出格”,而是“不露怯”——
这种领略,一般发生在入职以后。
他们里的很大一部分人,是金融私募、会计、律所工作人员。
一开始也不排斥正装,相反,一套黑色正装就像一款限定皮肤,往往承载了他们对职场最激情四射的想象:
穿上它,自己就是律政俏佳人,从此摆脱象牙塔里的稚气,变得雷厉风行、日理万机。
然后在一个踩了一整天高跟鞋的午夜,纷纷瘫倒,叫苦不迭。
为了在客户面前充分彰显其专业性,她们的代价是每天都被不同的美丽刑具折磨。
“我刚入职的时候,就没有一天脚是好的”,一位做私募的95后小白如此说道。
更别提服装色调单一,尤其到了冬天,公司电梯间门一开,黑压压一片,找不出一丁点别的颜色。
其统一程度,只有虐恋“黑白灰”的韩国街头,可勉强与之一战。
在韩国冬天,穿彩色是要进局子的,via@冬天要吃小鸡炖蘑菇
偶尔,金融精英们也会羡慕从事互联网的同学,每天乱套牛仔裤、大球鞋。
不像她们,执行统一着装制度,每周只有周五可以不穿正装,其余时间都必须保持统一的商务风。
“这玩意儿就跟吃饭似的,再好吃也会腻。”
看着公司最新发布的通知,她们深深叹了口气,一股厌倦涌上心头——对西装也对工作本身。
然后,在下一个策略会上,她们撇了撇满屋子拿腔拿调的同行,又感谢起那个周末斥巨资买下了一整套阿玛尼西装的自己。
“还好,这波没输。”
第三批和“职场穿搭”正面交锋的群体,也是击打面最广的人群。
他们乍一看没啥特殊的共性,遍布各大普通民企、私企,以至于一开始他们都以为自己不会像国企、体制内的朋友那样,受太多着装限制。
直到某一天,公司群里突然发布了一条@所有人的pdf声明,设计东东点开一看,是一份长达近10页的着装规范:
大到不能穿运动装、热裤短裙、夹脚拖鞋。
“牛仔裤不能破洞、衬衫色彩不要太鲜艳、T恤不能V领圆领,更不能穿无袖、吊带……”
小到一只手只能戴一只戒指,“不能浓妆艳抹,不留怪异发型,不染怪异发色……”
知道的这是公司公告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本中学生手册。
一份严谨的职场穿搭规范,就如同热情的东北搓澡大姐,致力于对你的身体实行方方面面的精细化管理,绝不放过一根脚指头。
“体制内也就算了,我们这种编外公司,也不是销售、前台,怎么就着装要求也这么严?!”
被气急了眼,他当场就想@回去质问行政。
但他到底没有,退掉电脑上的微信,他在手机上打开好友群,开启了骂骂咧咧模式:
“服了,我们这什么公司。”
朋友告诉他,你这种都算好的,她们公司更来气,不仅让穿工装上班,还不发服装费。
领导要提高企业形象,让你掏钱买单,费用从工资里扣。
“穿得不规范还罚钱!”
坐在公司卫生间的马桶盖上,他越聊越来气,想到公司种种其他不合理的规定,老板朝令夕改的决策,恨不得当场裸辞。
但他没有,打开银行app看了眼这个月的房贷,他深吸了口气,回到了工位。
顺便拍了拍隔壁眼泪哭干了的广东同事。
而要数最自觉、也最默默接受这种规定的“职场穿搭受害者”,典型代表是人民教师。
和其他明文下达着装规定的职场不同,老师们不需要被通知——
因为周围人的凝视,就是最好的通知。
尽管很多学校没有明令禁止老师不能染发、不能美甲,但天知道,身处一个老教师含量高的办公室,当你做了一副鲜艳夸张的美甲——
恭喜你,就等着接受其他人的机关枪式目光扫射吧。
更别提还有家长会和公开课,一个行差踏错,都可能引发一场舆论浩劫。
家长瞅了家长觉得你不专业,领导看了领导怀疑你不务正业。
1
就像宫崎骏的《千与千寻》,为了雇佣和管理汤屋,拿走白龙名字的汤婆婆、前几年热衷于起花名的互联网大厂。
可以说,要干老师这行,就得做好东方不败练葵花宝典、嬛嬛进甘露寺的打算。
必须贯彻“非必要不打扮原则”,保持绝对的朴素。
否则,在一些不明就里的路人看来,你就是失去了对“人民教师”这份工作最基本的敬畏。
“春蚕到死丝方尽、蜡炬成灰泪始干,你见过春蚕和蜡烛跑美甲店的吗?”
正如罗曼罗兰所说,生活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斗。
任何想在工作中横扫穿衣束缚、做自己的人,也必须一直与看得见、看不见的条条框框战斗。
在这场你来我往的穿搭之战里,我们的同志们,有的选择了明面上遵守,背地里持续暗斗。
比如公司要求所有人衬衫必须带领子。
好嘛,他们没有反对,转过头就集体挑起了什么荷叶边、娃娃领、法式假领子……
气得领导只好作罢。
有人被领导提醒大热天的不能穿短裙,就趁其他人不注意,把长裙扎到了膝盖以上。
还有的投奔了破洞牛仔裤的怀抱——
“这个洞,是我最后的倔强。”
不能穿拖鞋是吧,坚持自我的重度拖鞋爱好者,会在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——
办公室里放置一双带后跟带的布鞋或洞洞鞋。
当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、穿上一套成熟工装的一刻,也就意味着扮演起一个适应职场的打工人了。
从此,穿搭不只是穿搭。
它更像某种工作与生活的隐喻,预示着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,工作回到了最原始的目的——谋口饭吃。
至于什么个体生活与存在的意义,“统统等我下班后再议!”
按照这套运行准则,可以推断出你朋友圈里那位周末穿得最sexy的辣妹,很可能只是工作日憋得太累。
过年时美甲做得最浮夸的亲戚,也只是因为她是名倒霉催的国企人抑或人民教师。
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是一种报复式切割。
这是打工人最后的荣光,是古老的平衡智慧,也是职场“穿搭自由”最后的火种。
然而更多的人,终究还是在各种硬性和软性的职场规定下,渐渐把年轻时热爱的各种花里胡哨的衣服,什么JK、汉服、华服、Lolita……统统压在了箱底。
也不打算再买了,反正,“利用率不高,还费钱。”
打工人他们往好处想了想,不管怎样,有工作穿搭要求,至少说明还有工作。
这年头,手里有个热乎乎的馍馍,比什么不值得。
这正是职场穿搭教给你的最后一课——学会务实。
在踏出象牙塔的一刻起,很多人的生活就已经一分为二,不打工就没饭吃,没有饭吃哪有力气对抗穿衣限制。
“加油,星光不负赶路人!”
于是,卸完了新年战甲,打工人又拿出了一套朴素穿搭,奔赴风雨无阻的打工人生。
·一周热点回顾·
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