颠覆性技术:国产无人机有了新玩法,两栖战车直接变迷你巡洋舰-世界观察
西工大研发出颠覆性技术,国产无人机有了新玩法,垂发蜂群饱和攻击,两栖战车直接变“迷你巡洋舰”,跨海峡作战中大显身手。
(资料图片)
“游隼”管射巡飞弹弹翼很长,提供了长时间飞行能力
前言:
乌克兰成为了武器装备的试验场,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亮相,证明自己的实力,其中无人机作为“明星产品”,无疑是最受关注的,其在战场上大显身手,不仅俄军利用这种武器装备对乌军展开猛烈攻击,就连乌军也效仿俄军,利用无人机出击,导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也遭到了袭击。
在大量战果频频传来的同时,外界发现了一个事实,那就是,无人机通过大量实战也暴露了一定的短处,面对此,中国早有对策,据了解,西工大有一项重大突破,其克服无人机不足之处,采用了众多先进设计,具备全向打击的强悍性能,能在跨海峡登岛作战中大显身手。本文将重点分析西工大的这项突破,探讨其对于我国的重要战略意义。
巡飞弹展示了自己的价值
1、大批无人机俯冲攻击,莫斯科拉响警报
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15个月,在这段时间内,俄军利用强悍的军事力量,占据了较大的优势,虽然乌克兰背后有美西方“撑腰”,但从实际战果也能看出来,这些国家援助的武器装备并没有帮助乌克兰扭转不利战局,俄军依然在不断向前推进。
但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战线不断拉长,乌军也利用一些武器装备向俄军发起了所谓的“反攻”。上个月的时候,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遭到了乌军无人机的大规模袭击,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给出的消息来看,乌军出动了8架无人机,不过,均没有达到预先目标,因为3架被电子战系统拦截,5架被“铠甲”进程防空武器系统拦截。有视频画面显示,无人机多次出现在了人口稠密的地方,虽然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,但无人机的出现,还是令一些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。
另外,对于俄罗斯给出的“8架”,也有一些媒体表示不赞同,他们认为,乌军或出动了大约30架无人机,不管是哪个数据都说明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乌克兰这次出动的无人机确实不少,据了解,这些无人机大部分都属于中小型自杀式无人机。
其中至少有一架无人机被认为是乌克兰的UJ-22型无人机,其是乌克兰自行制造,最大航程为800公里,可以连续飞行6小时,标准武器配载为4枚82毫米迫击炮炮弹,或者是6枚RPG火箭弹,不过,在无人机这样一个平台上,要想依靠GPS预设线路导航等实在是有些艰难,更直接的来说,乌克兰的这款无人机很难为乌军执行定点精确杀伤任务。
乌克兰对莫斯科实施大规模无人机袭击
放在实际战场上来看,如果目标是某些建筑,如普通民用建筑,那么打击效果也是可以的,但只要这些建筑是加固建筑,那么打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
2、巡飞弹大显身手,但不足之处也较明显
乌克兰的这次行动引起外界关注,外界表示,为了赢,乌军使用了45年前的战术,即“袭城战”,而使用这种战术主要有两个目的,其一,以此来证明乌军是有能力打击莫斯科的,这点具备的战略意义要比实际打击效果更有意义,虽然乌军的作战力量不足以重创俄军,但还是让俄军感到头疼了,而这个行动,或许也能让美西方看到乌克兰的更大“利用价值”,从而给予更多援助。其二,转移注意力,在地面战场上,乌军的处境并不好,一直处于被动局面,乌军希望有一些战果来重振士气。
总的来说,无人机确实是乌克兰战场上十分“热门”的存在,俄罗斯的“柳叶刀”“见证者16”,以及乌克兰出动的各种各型微型无人机,巡飞弹等,都证明了无人机在现代化战场上的重要作用。
不过,大量实战也暴露了现有无人机、巡飞弹的一些不足之处,具体来分析一下。
首先,乌克兰战场上出现的巡飞弹并不能大角度发射,一般都是采用倾斜发射,这种方式比较简单,对气动、飞控和导航等系统没有过高要求,但其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,那就是没办法做到全向攻击,也就是说,巡飞弹要攻击后方或者斜后方目标的时候,必须要在空中拐弯之后才能对目标进行攻击。
乌克兰无人机击中民居后带来的损伤
其次,现有的巡飞弹不能在水面或者水下发射,使用范围十分受限。
这些缺点虽然没有令无人机在战场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,但确实令打击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,为了改进这些方面,各国都在相关方面展开了新的研究,试图抢在别国之前,研发更先进的无人机、巡飞弹。
3、西工大新突破,无人机有新玩法
在各国“埋头苦干”的时候,中国抢先传出了好消息,这次还是西工大,其宣布,开发出一款新装备,即“游隼”管射型长航时无人机,其捷联图像末制导闭环试验圆满成功,更具体来讲,也就是中国至此成功拥有了垂发、敏捷、长时间巡航的巡飞弹无人机技术。虽然这仅仅只有几个字,但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可不少,我们逐字逐句来分析一下。
首先是“管射型”,这个名词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“垂发”,指垂直发射系统进行导弹或者火箭的发射,而无人机使用这种技术将会使其性能得到大幅提升,比如,发射无需长跑道,我们都知道,传统的无人机需要专门的长跑道进行起降,这便限制了使用范围,而垂直发射的无人机则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起降,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。另外,这种发射方式还可以使无人机在复杂的地形中进行机动飞行,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。最关键的是,这种垂发系统十分灵活,能够搭载到不同平台上进行作战。
其次是“长航时”,相比上一点,这点更容易理解,也就是在说,无人机飞行的时间更长,其对于无人机作战有很重要的意义,如此一来,无人机便可以长时间监视、侦察或者是执行其他任务,在捷联图像末制导这项技术的支撑下,无人机可以实时获取目标图像,同时再进行精确制导。
两个翅膀解决机翼尺寸问题,但阻力不小
最后再来说一下“闭环实验成功”,这意味着无人机已经在实际应用中有极好的自主性和适应性,是现代化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存在。
4、克服不足,杀伤力更强
上文中提到,无人机、巡飞弹在乌克兰战场上暴露了不足,但相比之下西工大研发的“游隼”管射型长航时无人机便没有这些问题。
“游隼”无人机采用了可折叠大展弦比弹翼设计,这个设计对于一般巡飞弹来说,属实是一个巨大的突破,普通的低速飞行器的弹翼越长,展弦比就越大,诱导阻力越小,而这就意味着无人机的升阻比高,其航程、滞空时间也会因此得到很大的提升。
一般来说,巡飞弹都是由单兵携带,其势必需要合适的发射筒尺寸和体积,弹翼的尺寸也便因此受到了限制,如果要用大展弦比,便需要提高设计难度,采用更先进的折叠机构。俄罗斯“柳叶刀”曾采用增加弹翼面积来解决问题,但这种方式的效果显然不如“游隼”无人机采用的可折叠大展弦比机翼。
首先,折叠翼可以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快速折叠翼膀,使整个无人机的尺寸大大减少,如此一来,运输和部署也将变得更加方便,其将可以被装载在更小的载具之中,甚至是单兵的背包之中,部署的灵活性和快速性将大大提升。
游隼巡飞弹外形
其次,折叠翼的隐蔽性和伪装性极高,折叠状态之下的无人机在外形和尺寸上,与生活日常中见到的物品非常相像,外界很难探测到无人机的存在,而且,如果当下不使用这种无人机,那么其可以折叠成相对较小的“物品”,存放到更小的设施中,大大减小了后期维护所需的空间。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,折叠翼能够通过部署翼膀的方式来增加翼展,这样一来,飞行稳定性也有了极大的提升,同时升力也明显提高,飞行时间因此变长,执行任务的有效性也得到一定增加。
西工大研发的这款“游隼”无人机对于我国来说,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,其能在作战的时候提供更多选择性,是我国无人机发展的重要一个步骤。
5、全向打击,跨海峡作战
对于“游隼”无人机来说,还有一个特点不得不提,那就是其实现了全向打击。因为可以垂直发射,所以发射方式极为灵活,其不仅可以像传统无人机从地面发射,也能从水面,甚至是水下发射。
垂直发射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优势,其反应速度极快,并不需要对准目标,适用场合非常多,尤其是集群发射和攻击。但这种发射方式的技术难度也不小,其必须要有外部动力系统弹射到一定高度,然后再通过飞控和导航系统,促使无人机转向目标方向,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西工大无人机技术团队不断摸索,攻克了很多难题,最终在掌握不少原理之后,实现无人机垂直发射弹翼展开、拐弯等一系列飞行动作。
现代导弹装备已经普遍使用垂发方式
另外,为了提升无人机的性能,西工大还专门对飞控和导航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,在使用冷发射系统之后,无人机发射爬升的动力这个棘手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,与此同时,该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和导航精度也随之变得更高,这为其实现从水面和水下发射奠定了基础。
“游隼”无人机实现水面和水下发射之后,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,这也能看出来其对于解放军的重要战略意义。
首先,这种无人机可以配备到在近海活动的一些常规潜艇上,当其冲出水面的时候,可以利用信号特征小的优势,对对方进行更精准的探测,为潜艇提供精确信息。
其次,该无人机的优势还体现在跨海峡登岛作战中,其可以模块化的安装在两栖战车等载具上面,如此一来,两栖战车可以直接变身为“迷你战舰”,向滩头目标齐射巡飞弹。
在战时,这些无人机可以凭借自身优势,提前以集群的方式进入战场,“扫描”对方的防御体系,具体兵力和火力部署,为我军提供精确的作战情报,然后在指挥之下,对对方重要目标进行猛烈打击,为两栖登陆部队扫清前进障碍。
另外,无人机的体积比较小,投影面积不大,红外特征自然也不明显,这样一来,对方很难扫描或者是说探测到,对于这种“低、小、慢”的目标,大多数的地面防空系统都几乎没有反应,这种情况之下谈何拦截。如果“游隼”无人机成功从水面或者水下发射,那么在面对海上目标的时候,将具备极大的优势,即便是美国军舰也难以支撑如此“意想不到”的打击,拦截更是“难上加难”。
蜂群作战
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提升,无人机的性能也会越来越先进,届时,将会为解放军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信息,促使我国作战能力更加强悍,另外,在国际市场上也能得到更多国家的青睐,成为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存在。
结语:对于我国西工大的颠覆性技术发展,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故事。